1925年 | 青島二中始建于一所小學(現江蘇路小學),是由該小學內設的女子中學班發展而來的。第一批錄取的學生共有25人,校長是連索蘭卿女士。 |
---|---|
1926年 | (民國15年)秋開學又增加一個女子中學班,學生增至45人。 |
1927年 |
(民國16年)由于班次的增加,小學內已容納不下,于8月將女子中學班遷出,設公立女子中學校,校名為"膠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學"。 暫租用觀海二路民房(現觀海二路25號)為校址,校長由國文教員李岫華女士擔任。 |
1928年 | (民國17年)因班次的不斷擴大,7月,由膠澳商埠政府撥湖南路14號官產一處(現湖南路31號)為校舍。共有三個教學班,67名學生,職員5人教員7人。 |
1929年秋 | (民國18年),因青島市政府成立,校名改稱為"青島特別市市立女子初級中學"。第一屆初中畢業生共計9人。 |
1930年秋 | (民國19年),學校遷至萊陽路26號(現太平路2號青島育才中學)。該校址原為私立青島中學校址,系劉子山先生捐贈的市產,內有教學樓一座(原校本院的北樓已于1993年拆掉)。遷校后,學校增設高級班,學校改名為"市立女子中學",學生已達290人,各項設置亦有所增加。 |
1933年 | (民國22年)因學生逐年增加,辦學規模日益擴大,新建教學大樓一幢(原本院西樓2000年春拆掉);大禮堂一座;教職工宿舍30余間。教職工26人,高中學生69人,初中學生176人。當年初中畢業學生33人;高中畢業學生(首屆)11人。 |
1937年 | "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開始,青島市各級學校全部停頓。 |
1938年 | (民國27年)1月10日日寇登陸,青島淪陷。1月17日日寇同漢奸成立了偽青島治安維持會,19日在維持會內成立了教育籌備處。當時市立女中(萊陽路校址)已經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學校遷至朝城路小學校舍暫作市立女中校址,任命連索蘭卿為校長,并改校名為"青島治安維持會會立女子中學校"。當年考試招生183人,9月開學。 |
1939年 | (民國28年)偽青島特別市公署成立,對市、鄉、區各級維持會學校一律改為市立。"青島治安維持會會立女子中學"由此改稱為"青島特別市市立女子中學" 。 |
1944年 | (民國33年)8月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之后。日偽當局為了便于管理起見,把教會辦的圣功女中、文德女中收為市辦。圣功女中改為"第二女子中學",文德女中改為"第三女子中學",我校"青島特別市市立女子中學"改為"青島市立第一女子中學",校址仍在朝城路。 |
1945年 |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國民黨政府接收了青島,恢復了抗日戰爭前設立的教育局,并對日偽時期的學校進行接收。接收后將市立女子第一中學的校名恢復為抗日前女子中學的校名,即"市立女子中學"。 |
1946年 | 11月,學校遷回萊陽路26號(現太平路2號),當時學生已經增至23個班1427人。 |
1949年 | 6月2日青島解放,6月3日軍管會接管小組接管學校。接管小組由王恒珍、王玉珍、林靜三人組成,王玉珍為接管組組長。同年6月由青島市人民政府市長馬保三任命遲欣圃為校長、羅芒為副校長;王玉珍為教導主任、王景嫻為教導副主任;杜祝三為總務副主任。接管后,市立女子中學與校址在大學路(原鎮臺衙門)的嶗山中學合并,大學路校址改為學校分院,從此初中開始有男生。學校為三三制,高中9個班(全部為女生),初中21個班,學校共有1525名學生,其中女生1250人。校名為"青島市立第二中學",1950年秋改名為"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沿用至今。 |
1925年10月(民國十四年)在青島公立女子兩級小學內(現江蘇路小學)附設了一個女子中學班,錄取學生25人。
1926年(民國十五年)秋季開學又增加一個女子中學班,先后共有學生45人。由于班次增加,小學內不能容納。
1927年8月(民國十六年)女子班遷出,設立女子中學校。校名為"膠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學"。暫租用觀海二路民房為校址(觀海二路25號)。
1928年7月(民國十七年)因招收新生所租用校舍容納不下,于是又遷出。由膠澳商埠政府撥湖南路14號房產一處(現湖南路31號)為校舍。
1930年秋(民國十九年)校址遷至萊陽路26號(現在太平路2號,青島育才中學校址)增設高級班,成立完全中學,校名改為"青島市市立女子中學"。學生達290人。各項設施亦有所增加。
1960年因市政府在我校分院處建人民會堂。分院就遷至太平路4號(原是自來水公司的一部分倉庫)
1999年6月二中新??⒐?。學校依山而建,氣勢宏偉??偨ㄖ娣e6萬多平方米,單體建筑17個,內設完善、設備一流,為現代化教育教學創造了條件,為青島二中的教育教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