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青年教師成長,全面提升青年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工作品質,發揮發研室集體智慧和團隊優勢,青島二中開展青年教師發展“超帶動計劃”。青島二中地理發研室積極落實該計劃,第二階段活動如期開展:青年教師們說課、公開課展示、反思探討?!俺瑤佑媱潯毙Ч@著,青年教師成長迅速。
一、青年教師展風采
仇一帆、陳駿淑、張丹琦、鄧娜四位青年教師慎重選題、精心備課,給師父說課并反復磨課,最終呈現公開展示課,并進行課后反思。
2020年12月8日,仇一帆老師開設《水循環》展示課。本課以青島的“母親河”——大沽河為切入點,引出了本節課的第一個探究內容:水循環的過程。同學們根據課前自主學習結果,嘗試在pad上繪制出大沽河的水循環示意圖。通過對示意圖的分析,引導學生在實例中深入了解水循環過程,區分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三大水循環類型。緊接著,仇一帆老師通過20世紀80年代青島的缺水狀況和現如今城市內澇愈演愈烈的現狀,介紹了引黃濟青、海綿城市等政策,并請同學們做一次規劃師,通過運用課上所學水循環知識,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在相關地理實例的支撐下,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并能服務于生活,要秉持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發展的發展觀,使本節課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2020年12月31日上午第二節,陳駿淑老師展開超帶動第二輪公開課,課題為《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以黃河中上游為例》。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決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同學們對黃河的自然地理特征進行歸納,得出在長期的生產發展過程中,黃河流域圍繞蓄水用水過程,成為了我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的結論,黃河即黃“禾”;接下來采取學習社區合作的方式來探究黃河早期流域開發及其問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導致黃河下游出現“地上河”和斷流現象,黃河即黃“涸”;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去對黃河流域進行綜合治理與開發,得出黃河即黃“和”,人類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論。最后是學以致用,對青島的“母親河”——大沽河流域進行綜合治理與開發。陳駿淑老師的課層層遞進,環環緊扣“人地協調觀”這一地理核心素養,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學科思維。
張丹琦老師和鄧娜老師在12月31日上午以同課異構的形式展示了《植被與自然環境》的公開課。
張丹琦老師采用“綠色中國行”旅行分享會的形式,學生們以學習社區為單位進行展示和分享。課上,由各學習社區同學帶領大家,從海南島出發,經過南昌、青島、大興安嶺等地,結合植被標本,介紹不同地區的植被特征。學創社區成果的展示交流后,張老師引導學生在自主交流探討中歸納概括出環境對植被的影響。最后,張老師通過選青島市樹、“綠色二中”等實踐活動,利用實際生活中的情境,激活學生的深度思維,加深對知識的內化,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體現了地理學科中“人地協調”的核心素養。
鄧娜老師則采用模擬競標會的方式,課前將相關閱讀材料通過pad推送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學創社區為單位,展開“青二旅游公司 植被系列·研學旅行項目競標會”?!把型局悄覉F”和“逐水而行”兩個團隊的同學分別展開對各自植被系列研學旅行線路設計的介紹,闡述沿途植被景觀特征及成因,而后由評審團同學提出問題進行答辯,最終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設計路線。本節課以學生為主導,發揮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在研學旅行線路設計過程當中,不僅了解了各植被類型的特點,以及環境對植被的影響,更是在設計線路過程當中鍛煉區域認知,提高地理實踐力。
二、跨校教研促成長
2021年1月6日下午,青島二中與青島九中地理發研室展開跨校聯合教研,青島二中張丹琦、鄧娜老師與青島九中王小涵老師分別就《植被與自然環境》一節公開課的備課思路、課堂表現情況和課后反思進行匯報與交流,悉心聽取師父們與聽課老師的點評。
青島二中段金葉老師就“專注課堂教學研究,促成課堂教學成果轉化”展開經驗介紹。段老師指出:論文撰寫,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聚焦課堂教學的論文,以論文的形式指導課堂教學實踐,有較好的“實效性”,也有很好的推廣價值和示范意義。論文的寫作需要學校的先進理念引領,需要組內老師的指導與鼓勵,同時也需要二中學生優質的創新思維。這就要求老師們要加強閱讀,及時了解一些最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及時將之與課堂教學實踐結合;加強寫作練習,寫的多了,自然就有了體會;關注課堂,堅持撰寫教學筆記,要善于抓住師生互動的課堂生成。
最后青島二中林曉梅老師介紹了青島二中“互聯網+教學”推進情況,兩校教師就此展開交流。
通過本次聯合教研,兩個學校的老師們相互交流、相互學習,青年教師受益良多,更加明確了未來努力的方向。感謝學校為青年教師成長搭建的平臺,讓每一位老師都能不斷收獲、不斷進步。
往期回顧: